最新新闻 > 正文

武昌首义第一人蒋翊武

时间:2011-09-27 13:30   来源:   作者: admin   

一百年前的武昌起义,以引发全国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威力震惊中外。孙中山称之为“武昌首义”。武昌首义的直接组织领导者是蒋翊武。孙中山赞誉蒋是“开国元勋”,历史研究者视蒋为“武昌首义第一人”。但八十年来,蒋翊武英名或因其敌人与政治对手诬陷、诋毁而人为抹黑;或因时代浪潮挤压、推淹而边缘化。今天,除少数精英知道蒋是“盛名沉寂的革命英雄”外,公众则对这位伟人基本失忆。早在1986年,史学家刘望龄指出:“蒋翊武的英雄业绩,在湖北革命党人当中首屈一指……..可是他与同时期其他革命团体的领导人相比较,却鲜为世人知晓……唯独蒋翊武长期遭受冷淡和湮没,这是不大公平的,有必要多加宣传、重新研究,充分肯定他在武昌起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,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。”20多年过去了,蒋翊武“遭受冷淡和湮没”之状似无多大改变。“他在武昌起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”,更未恢复到“历史的本来面目”。辛亥百年之祭,我们长歌当哭,追忆历史,缅怀蒋公,认为应当还民众一位真实的历史伟人,还英雄一个历史的公道,还辛亥史学一个本真!

  一、丽泽门外,高耸“元勋”丰碑

  桂林城丽泽门外,耸立着一座纪念碑,其正面镌刻“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”十二个大字,旁署小楷“孙文敬题”,并加一方印章。余三面镌刻胡汉民撰《蒋公事略》。碑建于1921年12月,是桂林的一号文物。碑的《简介》高度评介了蒋翊武短暂而光辉的一生:

  蒋翊武(1885-1913),字伯夔,湖南澧县人。1906年加入同盟会,1911年在武汉创办革命团体“文学社”,并任社长。他在新军中积极进行革命鼓动,部署起义。武昌起义时被推为总指挥。时清军反扑,汉阳失守,他曾代黄兴任战时总司令。至1913年,回湖南参加二次革命。失败后来广西,拟继续策动反袁。途径全州时被捕,押至桂林,是年9月9日被袁世凯密令杀害于此。1921年孙中山到桂督师北伐,为纪念蒋翊武的革命功勋,令在此立碑,并亲笔题字,嘱胡汉民撰记。

  据报道,桂林人十分热爱碑主。2009年5月,桂林旧城改造,曾采用整体抬高技术,将碑抬垫至马路平齐,便人瞻仰。又在桂林阳桥过道北侧,精制一《蒋翊武血溅丽泽门》浮雕,被绑缚的蒋公,挺胸兀立,怒发冲飞,正气凛然,宛若生人。丽泽门外的大街,亦命名为“翊武路”。

  海内外瞻仰过此碑的人,同桂林人一样敬仰碑主。有一帖网文说:

  我从三千里外来到桂林,仰望那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开国元勋的丰碑,特为蒋先生在天之灵欣慰。这是一座当可永立天地间的不朽之作。碑主是“保种继炎帝,革命继汤武,攘夷继桓文,英名贯宇宙”的伟人,国人当永远牢记丰碑的伟大诏示。

  胡汉民撰文,言简意赅,精准诠释着“开国元勋”的内涵:

  蒋公翊武,澧县人,笃志革命,辛亥武昌发难,以公功为冠。以武昌防御使守危城,却强敌,事定即引去,当道縻以官爵不受。癸丑讨袁,将有事于桂,至全州为贼将所得,贼酋阿袁氏旨,遂戕公于桂林丽泽门外。今年冬,大总统督师桂林,念公勋烈,特为公立碑,而命汉民书公事略,以诏来者。公之死事与瞿、张二公不同,而其成仁取义之志则一也。

  中华民国十年十二月    胡汉民谨记

  简单的一百七十来字,内容十分丰富:既肯定了纪念碑长留永存的合理与必然;又高度概括了蒋在“阳夏战争”和“武昌保卫战”中抗击清军,保卫“首义之城”,赢得各省起义和全国性革命到来的不朽功勋,并揭示了蒋不屑高官厚禄之贿,唯以共和为大义的高风亮节;记述了蒋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干、“二次革命”中誓死讨袁而婉拒赴日安排,择奔“粤西”图再举,却为“贼将所得”,像瞿式耜、张同敞一样,终成为国家民族“成仁取义”的铁血英雄,将与桂林山水同辉。

胡汉民此撰,决不是个人的即兴评语,而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蒋翊武不朽的“盖棺论定”,是对“武昌首义第一人”的永恒昭示。孙中山时代,英雄辈出,但孙题“开国元勋”者,仅蒋一人。袁世凯、黎元洪曾多方谋求一顶“中国华盛顿”、“开国元勋总统”桂冠,却终无一人敢助其奢愿。巍然挺立的桂林丰碑,不仅是对盖世伟人的缅怀,更是天道自有公论的明证。

  二、武昌城头,首义“公功为冠”

  蒋翊武,本名保勷字伯夔,1885年生于澧州城一个靠豆腐作坊糊口的家庭。少年时师从维新派人士周宣三等人就读于澧兰书屋,1902年入澧州官立中学堂附设高等小学,以优绩提前考入(常德)西路师范学堂。他喜读黄羲之、王船山著作,在《扬州十日记》、《嘉定屠城记》等清廷禁书强烈震撼下,萌发反清思想,立志普兴“吊民伐罪之师”。1904年参与宋教仁、黄兴策划的长沙起义,被开除学籍,走上职业革命道路。组织(常德)祗园寺机关,奔走于沅、湘间,联络会党革命。1905年秋,拟赴日投同盟会不果,滞留沪上,进入中国公学。助杨卓霖组织竞业学会,办《竞业旬报》,加入同盟会。1907年被迫返乡,1909年秋偕刘复基到汉口,先助詹大悲办《商务报》,旋入黎元洪所部新军四十一标三营左队当兵,加入“群治学社”。1910年9月,代理主持“振武学社”。1911年1月,改振武学社为“文学社”,3月15日,在武昌小东门内同文学舍召开的文学社成立大会上,被公举为社长。从此以文学社为基础,创建革命武装,矢志推翻满清政府,积极谋划武装起义。9月14日,力主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,组成统一的“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”,推为“总指挥”。10月9日,以“总司令”名义发布军事命令,一举捣毁了满清260多年的统治,砸碎了中国数千年封建帝制,铸就了划时代的中国辛亥革命

  孙中山为何单誉蒋翊武为“开国元勋”?

  其一,蒋是武昌起义的实际策划者。辛亥前数年,蒋策划并完成了三件开创性事业:一是掌握笔杆子。利用《商务报》大发新声;把《大江报》办成震荡武汉三镇的革命号角;将《民心报》创办为革命党人反对黎元洪等旧军阀的强大思想武器。当时,除海外孙中山,国内唯蒋有此智慧和毅力。二是抓牢枪杆子。武昌首义前,孙中山等人领导过数十次革命起义,均以失败告终。只有蒋鼓动起清军士兵的革命热忱,开创以策反和改造新军、进行武装革命的实践,并获得短期内搞垮清军、使张之洞训练多年的一万六千湖北新军,三分之一变成了革命党、三分之一倾向革命,愿为大清卖命的,则不足二千人的奇迹。三是立足扎实的基础工作、健全基层组织网络、首创“党人代表制”、施行“抬营主义”积蓄力量,使文学社成为当时中国第一支组织严密、队伍庞大、运转灵活、英勇善战的革命武装,一举撼动了清王朝的支柱。日知会、军队同盟会等无法与之媲美,孙中山及全国各地革命党人,亦无一可与伦比。

  其二,蒋是武昌起义的果敢指挥者。戊戌变法后,清廷面临不断高涨的革命冲击。在广州黄花岗起义、成都“保路运动”影响下,蒋翊武巧抓时机:8月亲定起义计划,9月乘荣县“独立”、清廷调端方率鄂军入川之机,于9月24日完善和通过了起义计划。10月9日,在小朝街机关总部召集标营代表会议,精心部署起义。面对宝善里炸弹失事、起义机关被破、机秘(党人名单、起义旗帜、文告等)全落俄巡捕之手的突变,即以“总司令”名义,下达“十条十款”军事命令,决定当夜12时以南湖炮队鸣炮为号,实行武装起义。因邓玉麟传令失误,号炮未响,起义不果,蒋翊武与刘复基、彭楚藩、杨宏胜等同遭逮捕。彭、刘、杨三人遇害,蒋则趁机逃走山后马家巷蔡大辅寓所。天亮前即派胡培才等重传军令,改10日夜依原令继续举事,以“争死生于须臾”。又分别于当日上午九点半、十一点和下午六点发出“新五道命令”。傍晚,清军缇骑四出,闭城大索,蒋被迫从李长龄处暂时转移,逆汉江奔安陆以图再举。但小朝街发出的起义命令,已把散布在武昌各标营的革命党人紧张动员起来,盘马弯弓,执戈相向。10日晚8时许,信服蒋翊武的党人代表熊秉坤,带领工程营打响第一枪。经一夜激战,湖广总督瑞澂挖墙逃走,革命军一举占领武昌城。著名近代史专家李时岳曾把9月24日二团体联合会议上,刘复基代表蒋翊武宣读的起义总动员计划、10月9日总司令紧急军事命令、10月10日起义行动实况列表比较,得出结论:“命令是依据计划的精神,而起义的进行则基本上是执行着命令的要求”。因此,武昌首义“还是通过起义前下达的计划和命令起了领导作用”。蒋翊武本人1912年6月写的《武昌两日记》序言说:“是日也,一夫左袒,三军尽甲,机事中泄,网罗四张……幸而命令夙宣,指挥先定,再接再厉,继续有人。”历史证明,是蒋翊武的运筹帷幄和果敢指挥,才有了武昌首义的胜利。